ENGLISH

招生宣传
华体会体育 招生宣传 正文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发布日期:2024-06-06 11:11|浏览量:   来源: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

新材料是国家"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新材料产业发展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至关重要。我国高分子材料产业规模约占新材料产业的45%,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汽车工业、包装和建筑等各个领域,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为高分子材料领域培养科研和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聚合物加工及其应用方面的工作。本专业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研究方向,包括绿色先进涂料、生物降解材料、光电材料、纳米复合材料。

本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载体,通过树立“人才质量的关键是素质”的理念,构建“工程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针对新时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这一高等教育重要创新机制的实现路径。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挑战杯”等竞赛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善了创新人才的培育与激励机制。采用导师制、专业教师班主任制、分层次分模块教学、以赛促培等多重举措有效开发学生潜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全国同类专业中的佼佼者。


本专业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有很多学生通过国际联合培养受益;并以111引智基地为依托,每年都会邀请多名国际学术大师来给学生做报告,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高分子材料行业发展,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安全与环保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系统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实践能力,能够在材料、化工、医药、能源等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如下目标预测:

(1)能够运用所学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针对复杂的高分子材料工程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2)能承担高分子材料相关产品和过程的研发和实施,为工程项目的运行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3)具备较强组织和领导能力,能够遵守工程规范与职业道德,能从法律、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视角管理工程项目。

(4)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能够跟同事和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

(5)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够通过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

主干课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聚合物加工工程、高聚物制备工程;专业方向分为功能高分子材料、涂料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三个模块课程群,学生可在三、四年级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

毕业去向

有60%以上的毕业生继续升学与深造,如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供职于巴斯夫、杜邦、PPG、万华、金发、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可从事新材料、新能源、微电子、化工、纺织、医药、航空、环保、家电、卫生、汽车、包装等领域企事业单位或有关部门的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过程控制管理、贸易销售等工作,也可从事学校及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与质量监督等工作。

学长学姐有“化”说

每年20~50场的面向高分子材料前沿的学术讲座,20多名专业教师作为指导团的创新研讨社,丰富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激烈的风华学子评选,精准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开拓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沙龙,与专业对接的国际涂料展、橡塑展参观,面向行业的“征涂”大讲堂。在这里,你可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清晰表达,学会沟通实践、负责担当,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

——2020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杨学姐

曾获第七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PMC)大赛一等奖

在这里,你会领略到高分子材料的真正魅力。“刮伤汽车涂层也能秒修复——自修复涂料”、“刀枪不入金刚护体的弹性涂料Line-X”、“踩不湿的鞋子——不沾水不沾油的超双疏涂料”、“通上电,亮瞎你的眼——光电高分子”、“通上电,处处是屏——导电触控材料”、“可以吃的塑料袋——生物基高分子材料” “能屈能伸遇柔则柔遇刚则刚以柔克刚的材料——智能减振吸能材料” 等等这些神奇的高分子材料都将成为你以后的“工作伙伴”,陪伴你成为高层次技术专业人才。

——2020届毕业生董学姐

现就职于惠氏(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世界500强)

在这里,你们将能切身体验到贯通式的创新创意与创业教育。在大一期间,你可以通过新生研讨课、参加创新研讨社来接受科研启蒙;大二期间,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等环节,开展创新训练,初步掌握创新方法;在高年级可以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接受科研能力的初步培养。此外,以导师制为依托,你还可进入所在指导教师的科研团队,参与具有基础研究或产业开发背景的科研过程,并最终通过毕业论文来培养和强化科研能力。让你在培养科学能力的道路上不“孤军奋战”。

——2020届毕业生陈学长

现保研至浙江大学